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地球》特效解析,每一步都是挑战

幕后英雄APP 影视工业网 2019-03-05
科幻电影的制作,对影视工业化程度的要求最高,它可以检验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化的程度。而《流浪地球》的出现,终于打破了这块空白,也让国内的制作公司再次捅破了天花板。



#致敬幕后英雄#关于《流浪地球》这个电影已经不用多介绍,很多人一直留言想看关于这部电影特效制作的解析部分,今天内容终于来了。


今天内容来自影视工业网对《流浪地球》视效总监丁燕来(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认证会员)的专访,文章会从整体的角度介绍《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想法、过程,以及一些重点问题的攻克办法。肯定也会有朋友想看关于《流浪地球》后期制作更加具体的一些内容,这部分内容我们也有准备,本片另外两家非常重要的制作公司More和Pixomondo 的后续内容还请持续关注。


《流浪地球》视效特辑—橙视觉篇


虽然参加制作《流浪地球》的制作公司,都是国内非常大型的特效制作公司,但对于科幻题材的制作,大家都是第一次。着相对于已经有了非常成熟制作流程的好莱坞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大的冒险,因为大家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大家也没有捅破过自己的天花板,面对未来,一切都是未知。

参与制作的特效团队:


物料特效部分:

外骨骼和防护服:维塔工作室

片中90%物理道具(包括太空服在内的特殊道具、特殊效果):421、希娜魔夫、MDI


数字视觉特效团队:

More(中)橙视觉(中)Dexter(中韩)Pixomondo(中德)


UI操作界面:北京源作制作公司

Qtake:SJ-WORKS


《流浪地球》视效总监、橙视觉CEO:丁燕来


丁燕来:橙视觉CEO、幕后英雄认证会员。参与作品有:《流浪地球》《幕后玩家》《无名之辈》《过年好》《李献计李献计》等。


影视工业网:作为视效总监,什么时候参与到《流浪地球》这个项目中?这个电影的特效制作周期是怎样的?


丁燕来: 因为我和导演曾经一起合作他的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并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所以是在2015年下半年我知道了制作《流浪地球》这件事情。


《流浪地球》需要很多视觉特效的支持,所以我很早进组,和郭帆导演以及概念设计、美术部门合作,进行前期筹备,做了很多特效镜头规划的工作。


《流浪地球》是在2017年开机,共有两个拍摄阶段。拍摄第一阶段从2月份正式建组开始筹备工作到9月份拍摄杀青,完成了地面部分的拍摄,2018年4月进行了太空部分的拍摄。然后电影进入剪辑和整理素材,完整的后期特效制作时间是2018年3月份到2019年1月初。



影视工业网:从特效制作的角度来说,《流浪地球》你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丁燕来:科幻电影在好莱坞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模式,观众已经对好莱坞式的视听感受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如果我们照搬好莱坞模式,片子很有可能会不被观众认同,甚至感觉到违和和山寨。《钢铁侠》这部电影就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水准的展现,同样的效果,其实如果演员换成亚洲人,观众对他的信任感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这就是美国好莱坞式的科幻,而并非中国的。科幻电影是和国情相关,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这个合适的点,去发觉中国元素,让观众能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有一种代入感,更好的感受电影。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运载车,它在故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出现的镜头数量占比也很重。作为数字资产,其实运载车相当于数字演员的角色在电影中,所以运载车在设计与制作中都反复修改了很多版本,最终在运载车的设计上我们并没有选择太具未来科技感的设定,而是采用了更具物理性的设计,赋予运载车更多的功能性。


运载车内景


像车内屏幕、按键更多是基于物理动作,而不同于好莱坞设计上加入更多AR元素。我们是想通过这种设计,拉低“科幻感”和与观众的距离感,让观众从视角上更加相信它是一种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东西。


影视工业网:所以《流浪地球》的特效追求的是真实性?


丁燕来:能够把天马行空的想象描写的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这才是高级的科幻片。这是一个困难,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所以真实肯定是最重要的一点,一旦不真实,会从电影中产生跳戏。


我认为视效是电影的一部分,我们所有做的视觉设计都是为了参与叙事,推动和烘托整体的电影气氛。我们不是为了做特效而做特效,这是《流浪地球》特效制作的底线。每一个镜头在电影中,从特效的角度上来说都要有他的功能性,所以我们要在确保画面元素真实性的同时,把握特效镜头符合整个电影需要的气质。


从左至右:特效总监丁燕来、摄影指导刘寅、导演郭帆


影视工业网:导演郭帆对于特效是什么态度?


丁燕来:郭帆导演一直想要筹备属于自己的科幻片,这是他的一个梦想,他在开始筹备前就学习了大量关于特效制作的知识,他已经非常了解关于特效制作的整体流程和工作内容。


特效制作想要取得一个好的效果,必须要和导演保持非常良好的沟通,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比如我们在向郭帆导演展示工作进度的时候,他非常明确的知道我们在干什么,以及会很明确的提出他所期望的方向,这点非常的重要。


因为特效制作流程非常繁琐复杂,尤其像《流浪地球》这种特效制作体量非常庞大的电影,如果制作的中间环节没有把控好,到了最后的步骤导演才发现制作不符合他最初的想法,这对特效制作来说是非常巨大的麻烦,而且可能造成无法逆转的灾难。所以导演对于特效制作也是做了很大的付出,他一直在保持和特效团队的紧沟通,如果出现问题,大家会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在相对来说时间周期资金不是太充裕的情况下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影视工业网:特效团队如何组成?制作公司之间如何协调?


丁燕来:郭帆导演和我还有由孙敏老师带领的后期制片部门会统筹本片主要的四家特效公司,分别是:More、橙视觉、Dexter、Pixomondo。这四家公司都会有对于《流浪地球》的特效指导和特效制片与我们进行沟通,我们会去统一管理制作计划和提交时间。而这四家公司都会有他们自己的分包公司来一起帮助完成制作,外包公司总共在二十家左右。


由于时间紧迫特效制作时间有限,因此对于《流浪地球》的后期制作流程上要重新部署,因为任何的流程包括好莱坞式的或者其他项目的都可能不太适用于我们的项目,在项目初期阶段,我和导演与四家制作公司分别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创作以及制作沟通,后期制片团队制定了项目的计划,项目开始制作后,我们会经常见面几乎每周都会和各家公司进行沟通制作情况。到了后期阶段,制作内容逐渐清晰由于时间紧迫,有时候就需要多方面协调,有时也会选择视频或者文字反馈的形式进行沟通,但基本上我们优先选择大家当面反馈,这样基本上是效率最好的一种工作方式。


这四家公司的制作能力都非常强,可以独立的完成特效镜头制作,然后在分发镜头上,我们也在尽量减少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资产交互,以场景的形式分发镜头。因为每家公司的流程和制作软件的版本不统一,如果产生过多的交互,可能会影响整体的制作效率,从而增加工作量。


但在整个后期的制作中,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慢慢建立起了有效的对接机制,搭建出了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流浪地球》流程标准。


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故事板


影视工业网:前期是否有做Previz?


丁燕来:前期做了30分钟重要片段的Previz,同时,全片做了详细的分镜,并且做了150分钟的动态分镜。因为会牵扯到戏与戏之间的衔接,由于我们现场拍摄绿布拍摄占了很大一部分。所有有了这个动态分镜以及previz,可以让现场的工作人员更明确我们最终是要拍什么内容,从而更加准确的提前作出相应的拍摄准备。



影视工业网:前期阶段,特效部门还做了哪些工作?


丁燕来:我们前期更多的讨论是在于落地,在落地基础上进行拔高。


其实在此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并且从整个工业和产业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特效来说是有难度的。但这个难度并不是不可完成的程度,所以在前期的时候,还是想尽量按照剧本的构架想办法完成它,而不是去质疑或者否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也经常会讨论说,是否可以从机位、灯光、美术的角度去探讨更多的可能性,让各个部门配合起来发挥最大能力。然后我们在开机前不断的做测试,寻找有没有新的可能性。


其实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开始,我们就有考虑具体制作时特效是不是能够完成制作的需求,是不是符合全片的设计语言,甚至是不是可以采用实拍。这些在前期几乎已经有了一个80%左右的一个设计,到了拍摄现场更多的是做执行任务。这也是电影工业化的一种体现,而不是到了现场才忽然发现有很多变数和未知。


《流浪地球》对演员的进行扫描


比如《流浪地球》会比较坚持“实拍”,如果现场能拍到的,我们会尽量去拍摄,哪怕是一个参考,可能都会对后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我们对主演都进行了数据扫描,拿到数据之后,我们是可以选择大量CG制作,但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还是实拍。如果实拍有时因为各种现场因素无法满足导演想要的效果,我们才会考虑替换CG制作。但是哪怕必须要替换CG,我们也不会考虑特写级别的镜头。


因为现在的特效工业还没有达到可以把人做到非常逼真的程度,如果时间再过7、8年以后,中国电影产业非常成熟,我们可以去做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对于目前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的是把风险降低。



影视工业网:电影中,地球的生存环境中出现了各种光源,这对特效来说会有制作难度吗?


丁燕来:光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很难走的过程,这其实我和郭帆导演还是有摄影指导刘寅下了比较多的功夫去找到他的特点与变化。


在电影之初,镜头里出现的更多是极昼光,这个非常趋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光,这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可以让观众接受的。我们只要按照正常的光线设计,只要做到真实就可以。




更多的设计在于一些新事物的光,比如发功机。所以我们在前期就和摄影指导沟通清楚,这个发动机的光的位置在哪,它能够照射多远。因为我和导演、摄影指导刘寅是多年的好友,所以我们沟通起来也没有障碍。大家能够比较快的达到一致然后开展工作。对于这部分我们前期也做了很多测试,因为发动机的光是蓝色的冷光,我们会去测试它的冷光的强度在各种环境下会是什么状态。所以我们是做好了方案,等到我们拍摄的时候,几乎就按照方案拍摄,只是会有一些小的变化做一些调整。


包括其实每一个场景美术都会有一个方案,比如黄昏光其实我们就做了很多的想法和测试,木星是橘黄色为主,但它是折射的太阳光线,具体应该怎么做,因为没有视觉参考,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在风格上有一个想象设定。最终定位橘黄色的暖光,这样就可以和发动机形成如冷暖关系,在颜色上产生互补。


影视工业网:太空部分拍摄是如何制定的?

 

丁燕来:太空戏在第二阶段拍摄,因为影经历过地面部分的拍摄,各个部门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这部分的拍摄相对来说就比较顺利,而且筹备时间也相对比较充分,制作方案也比较详细。


针对这一块相对来说比较麻烦的是空间处理。在地球,永远是脚踩地,头碰肩。但对于太空来说不是一个概念,可能会产生头碰地、脚碰肩的情况。而且出舱那场戏,因为我们不可能把整个的太空站搭出来,所以需要提前设计远景和灯光。这场戏会涉及到三种光,分别是木星光、太阳光,以及空间站自身的光和阴影。所有的这些都需要设计前期做好,后期进行单帧测试,还要和摄影师进行充分的沟通。



这段戏其实拍摄起来会比较复杂,需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非常清晰的知道三种光线是如何变化的,位置在哪儿。还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非常好的配合,再传达给所有的人去执行。


这场戏即使有了很好的脚本,在现场,很多工作人员还是很难明确未来CG场景的位置关系,所以需要特效指导在这时与各个部门进行沟通确保光线的正确。这里还要感谢我们的武术指导严华,在开拍前根据分镜,武术组兄弟预拍了这些场次的动作,为实际拍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但是对于风格而言,这一部分反而没有地球部分难做。因为太空部分我们并没有给它一个很风格化的界定。空间站也比较实,没有脱离未来感,更多还是按照真实的太空感觉在制作。因为观众对于太空的认知已经比较多,如果制作太风格化,观众反而不会接受。所以我们还是尽量按照观众认知的太空去设定,去做到真实。


影视工业网:电影中为什么采用真实的UI界面拍摄?


丁燕来:UI部门全部提前设计好了UI界面,电影中所看到90%的电脑屏幕都是实拍,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借助绿幕。


采用这个方法第一考虑的是现场效果问题,真实的界面必定给演员带来不一样的表演感受。再一个就是,每一个荧幕都是发光屏,这必定会增加演员对于屏幕光线的真实交互,因为我们更追求真实感的东西,考虑到最终效果,所以我们选择了的真实的UI界面。



影视工业网:《流浪地区》对于特效制作来说,你认为的制作难题是什么?


丁燕来:其实每一个时间点,都有每一个时间点的问题和难度。比方最初肯定是来自设计和想像上的一些难度,要考虑清楚具体落地和拍摄实现的可能性。


到了后期开始具体做一辆车的时候,难度点是在于材质、质感的选择。运载车我们做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其实如果再多2个月时间,运载车一定更完美。但这样可能会影响到整体制作周期,这就是一个度的把握,其实这个度的把握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还有,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在制作时会找大量的参考来作为我们可能去接近的方向。好莱坞有好莱坞的标准,它知道一个镜头做到什么程度是及格,再去完善就是加分。但对于我们来说还不知道标准在哪儿。所以我们尽量的努力在符合《流浪地球》风格和气质的前提下,让电影特效更接近真实。


全文完

想要和丁燕来老师交流或合作,可以下载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搜索名字即可找到他。

认领作品添加微信:cinehello

商务合作:177102334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